異形柱結構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1-10
異形柱結構體系避免了普通框架柱在室內凸出、占用建筑空間的問題,改善了建筑觀瞻,為建筑設計及使用功能帶來靈活性和方便性。由于室內不見棱角,圍護墻及隔墻較薄,與黏土磚結構相比,增加使用面積8%一10%;與矩形柱框架結構相比,增加使用面積0.6%一1.2%以上。

異形柱結構體系避免了普通框架柱在室內凸出、占用建筑空間的問題,改善了建筑觀瞻,為建筑設計及使用功能帶來靈活性和方便性。由于室內不見棱角,圍護墻及隔墻較薄,與黏土磚結構相比,增加使用面積8%一10%;與矩形柱框架結構相比,增加使用面積0.6%一1.2%以上。同時,結合墻體改革,采用保溫、隔熱、輕質、高效的墻體材料作為框架填充墻及內隔墻,推薦使用輕質填充墻,可以使結構平均自重不超過12—14kN/m2,以此來代替傳統的燒結黏土磚墻,以貫徹國家關于節約能源、節約土地、利用廢料、保護環境的政策。
采用異形柱框架結構,是墻體改革、節約能源消耗、減輕建筑物自重、增加使用面積、適應功能變化需求的主要途徑之一。最初,異形柱結構體系主要用于住宅建筑,近年來逐步擴展到用于較規則的宿舍建筑等。
結構體系
混凝土異形柱框架一剪力墻結構體系是在異形柱框架結構體系中設置一定數量的剪力墻所構成的結構體系。 混凝土異形柱框架體系中,在適當位置布置一定數量的剪力墻,有效地減少了異形柱承擔的內力,增加了結構的剛度,還能使建筑布置有一定的靈活性。
混凝土異形柱框架一剪力墻結構體系屬多道抗震防線的結構體系,剪力墻作為第一道防線,異形柱框架作為第二道防線,增強了結構的抗震能力,是實際工程中常用的一種結構體系
當根據建筑功能需要設置底部大空間時,可通過框架底部抽柱并設置轉換梁(轉換構件宜采用梁),形成底部抽柱帶轉換層的異形柱結構。底部大空間異形柱結構可用于非抗震設計和6度、7度(0.109)抗震設計的房屋建筑,設計時應滿足如下基本要求:
①在地面以上大空間的層數:非抗震設計不超過3層,抗震設計不超過2層;
②適用的房屋最大高度應按表1-3規定的限值降低不少于10%,且異形柱框架結構不應超過6層,異形柱框架一剪力墻結構非抗震設計時不應超過12層,抗震設計時不應超過10層;
③異形柱框架結構的底部托柱框架不應采用單跨框架;
④落地的框架柱應連續貫通房屋全高,轉換層下部結構的框架柱不應采用異形柱;不落地的框架柱應連續貫通轉換層以上的所有樓層